首页  /  官方周边展示  /  “中国医生,太棒了!”

“中国医生,太棒了!”

官方周边展示 7345

原创 助力冬奥的 北京大学 收录于话题 #北大与冬奥 12个

自由滑雪大跳台的飞跃

花样滑冰的灵动

钢架雪车的飙速……

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

有一群人

他们的屏幕上没有播放精彩的比赛

而是多方位呈现详细的监测数据

他们是北大出征冬奥的医疗保障团队

直升机、5G远程会诊中心……

硬技术保障精准诊治

医者责任、开放沟通、高效流程

暖真心彰显人文关怀

北大医学

在白色冰雪之上

蜿蜒展开一条全程“白色护线”

点击视频

感受北大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温暖瞬间

“做完手术,就可以重返赛场!”

2021年11月8日

波兰男子雪橇选手马特乌斯·索乔维奇在测试赛中受伤

双腿皮肤裂伤伴髌骨骨折

2022年2月7日

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尼娜·奥布莱恩在比赛中摔倒

一侧腿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迅速反应,专业处理

帮助两位重伤运动员重获健康

北大医生,让“一切皆有可能”

1

2021年11月8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3个月,波兰男子雪橇选手马特乌斯·索乔维奇(Mateusz Sochowicz)在参加“相约北京”测试赛的雪橇国际训练周中不慎受伤,双腿皮肤裂伤伴髌骨骨折。多年的训练准备,很有可能因此功亏一篑。身体上的疼痛,加上很有可能无法参赛,马特乌斯十分沮丧。

当天下午,马特乌斯被及时送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周方院长作为创伤首席专家亲自坐镇指挥,冬奥医疗保障团队队长、骨科创伤中心吕扬医生实施了膝部骨折固定手术。

保障中心的创伤团队在为患者手术

“我告诉他,做完手术就可以重返冬奥赛场。”周方院长说。娴熟的专业技术、精细的操作,一切都为了使运动员损伤部位尽可能恢复原有形态和功能。

从安抚患者情绪,到详细介绍治疗方案、成功实施手术,再到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北医三院医疗保障队出色地发挥了自身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共同助力运动员树立信心、重返赛场。

周方院长通过视频方式指导患者术后康复

因疫情防控要求而必须穿戴的正压防护服,多层手套……使手术操作难度与平时相比大大增加,对医生的体力消耗很大。较早前,吕扬还曾在闭环内一天连续做了三台手术。在如此高强度下,为马特乌斯进行的手术依旧顺利完成。

今年1月下旬,马特乌斯返回中国继续备战北京冬奥会。2月5日,马特乌斯顺利完成了他的北京冬奥会单人男子雪橇比赛。

“中国医生,太棒了!谢谢你们,让我重返赛场。”马特乌斯在赛后见到了他的主刀医生吕扬,两人谈笑自若,互道祝福。

马特乌斯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夸赞中国医护人员高水平的医疗技术

马特乌斯为医护人员手写的感谢字条

国际媒体报道‘Nothing is impossible’:Injured Polish luger makes Olympics(“一切皆有可能”:受伤波兰选手重返奥运会)

2

2月7日下午,美国高山滑雪运动员尼娜·奥布莱恩(Nina Obrien)在大回转比赛中不慎摔倒,导致腿部开放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伤情严重,尼娜断裂的骨头甚至从小腿肌肉里直接扎了出来。滑雪医生在一分钟之内即赶到现场为其进行紧急处理,随后,尼娜被迅速送往北医三院延庆医院。

在与患者本国队医沟通后,医院的创伤团队制定了三种手术方案。主刀医生吕扬将备选方案与尼娜的队医进行了细致沟通。与此同时,手术室内,麻醉科专家和护理人员已就位。

手术方案确定后,创伤团队立即为尼娜进行清创并稳定骨折,祛除创伤带来的疼痛感,方便她乘坐交通工具返回自己的故乡。同时,骨折处得到良好复位,为后续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尼娜和队医向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表示了肯定和感谢,并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道: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everyone who’s taken care of me, especially those who rushed to me in the finish and my doctors and nurses in Yanqing.

我想对所有照顾我的人说声谢谢,尤其是那些在终点冲到我身边的人和我在延庆的医生和护士。

尼娜在社交媒体上向医生们表达感谢

不眠不休,让生命重见曙光

1月31日

一名外籍技术官员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衰竭

生命危在旦夕

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内外联动,争分夺秒

成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1月31日,农历除夕的下午,一阵阵急促的救护车警报声,打破了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冬奥保障中心闭环的片刻宁静。一名外籍技术官员因腹痛、呕吐、腹泻,被紧急送来就医。等待检查结果期间,李刚敏锐地察觉到,虽然患者的血压、心率正常,但口干口渴、四肢冰凉、排尿不好,呈现出重要脏器微循环灌流不足的前兆。

“不行!患者得留观!”李刚一边拿起电话安排留观事宜,一边示意同事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进行鼻导管氧气吸入。

这一番高效操作,为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检查结果出来,血肌酐值超过正常的10倍!此时,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医务人员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血滤机器等设备和送进闭环。

闭环内外联动,为抢救争分夺秒。

北医三院延庆医院的医护团队守在闭环内外,根据生命体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彻夜不眠只为开辟“生命通道”。大家拼尽所有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馈:历经五轮专家组讨论,经过抗感染、肾脏替代治疗、升压抗休克等治疗方法,患者的休克和酸中毒状态得到了完全纠正,感染被控制,肾功能恢复。2月2日,患者的各项指标逐渐趋于稳定。

“患者不太习惯吃面条,我和搭档姜楠护师就和食堂联系,用中式的食材做西式的饭菜。”作为主管大夫,危重医学科史劢说专家组非常重视营养和人文关怀,所以除了语言交流以外,自己还加了患者的社交软件,这样,可以经常在软件上互动,既介绍了治疗计划,也在分享家人和冬奥相关的资讯、图片。“几天相处下来,患者只要见到我就喊‘favourite’,看到姜楠就叫‘lovely’”

2月6日,患者顺利出院。史劢和队友们由衷地高兴,他对同事说,这是他们正月里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作为冬奥医疗保障的医务人员,虽然眼前的屏幕上没有激烈的比赛,但有的是跳动的监护数据。

第一时间,我们在!

直升机转运

使伤员五分钟内可从云顶赛场到达北医三院崇礼院区

滑雪医生

紧急状况时,常常只有一两分钟实际救治时间

北大医生

是第一时间赶到伤者身边的保障团队

1

“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这里是云顶AB区,有运动员受伤,已启动直升机转运……”

2月7日上午11:35,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指挥中心收到北京市红十字会张家口赛区999直升机保障组的接诊指令,应急救援方案第一时间启动。

从伤情报告到雪场转移,再到崇礼院区创伤中心急诊抢救室接受救治,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5分钟内,伤员便从云顶赛场到达了崇礼院区楼顶停机坪。创伤中心楼顶直升机停机坪护栏打开,直达急诊抢救室和复合手术室的电梯值班员立刻到位;手术室、麻醉科等急救团队迅速准备就绪,等待患者被推进抢救室。

即便是短短的几分钟,也被医疗团队做了最大化利用。指挥中心、场馆医疗站、转运直升机实现了实时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监测,保障高质量、高效率救治。

依托5G+智慧医疗院前急诊救治指挥平台,身在指挥中心的冬奥医疗专家组在伤员尚未抵达医院时,通过机载医疗装备(心电监护、移动超声)传回的生命体征指标和影像资料,便可初步了解伤员情况。

很快,诊断结果出来了。专家团队给出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伤员住院进行积极治疗后转危为安。

2

滑雪医生,是在运动员受伤后能够第一时间奔赴到他们身边的人。

冬奥会的雪上项目,比如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速度快、技巧性强。如果运动员受伤,需要滑雪医生迅速从雪道滑到伤者身边,查验伤情、做急救处理并完成转运。救援时,滑雪医生不仅要踩着滑雪板,还要背着重达15公斤的急救背包。所以,滑雪医生既要有相对熟练的滑雪技能,也要有过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滑雪医生们在赛场上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工作的敦元莉一直热爱滑雪。2017年,北医三院一些爱好滑雪的职工成立了滑雪协会,敦元莉也成为其中一员。2018年,她看到北京冬奥组委选拔滑雪医生的消息,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她顺利通过了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基本滑雪技能测试,又经过3年多培训,终于成为了北京冬奥会的一名滑雪医生,并被分配到张家口赛区的云顶滑雪公园。

敦元莉在赛场上

冬奥组委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在4分钟内赶到受伤运动员身边,但实际上真正比赛时,可能只有一两分钟的救治时间。

我们要快速转运受伤运动员,不影响其他运动员比赛。所以,只有经过长时间培训和练习,才能在不影响比赛的前提下及时救治运动员。

赛程背后数百日

不错过任何一通电话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由北大八家附属医院共九百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冬奥北大医疗保障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高效地完成急救任务,背后是近千日的筹备与付出。

为了尽可能缩短受伤时救治时间,医疗保障队的许多名医生,都曾用脚踏过一寸寸比赛场地。

朱凤雪正在监测场地状况

与夏奥会相比,冬奥会还意味着更陌生的项目、更多样的场地环境、更多的人际接触和更复杂的救治状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党育此次担任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医疗团队副医疗官,在奥组委统一培训的基础上,他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团队内部进行了多发伤和运动损伤的培训。党育说:

每个参与医疗服务的人都应该去了解、理解、欣赏自己所保障的运动项目。如果你不觉得它是一个融合了速度和冰雪技能的精彩项目,你怎么可能去热爱它呢?如果你不带着一种热爱去进行医疗保障工作,又怎么能够做好呢?

党育为团队进行医疗培训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冬奥保障工作压力不小,医疗闭环也从赛场上延续到医院院本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韬被委以人民医院院内冬奥闭关工作“协调人”的重任。他备了两部手机,其中一部是冬奥保障“专机”,每到夜间,他会把“专机”声音调至最大,以防漏掉任何一个电话。

十几天赛程,中国为世界奉上一场精彩、安全的冬奥会,背后的筹备付出却牵连起来无数的热忱。

“给最棒的金牌医疗团队!”

“我们虽然无法赢得闪闪发光的金牌,

但我们可以让需要帮助的人,

永远记住一个强大而友善的中国。”

“Thank you to the best medical team. Gold!”(非常感谢,给最棒的金牌医疗团队!)2月8日上午,奥地利奥委会主席卡尔•施多斯来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看望本国受伤运动员,并对医护人员给予超高评价。

奥地利奥委会主席卡尔•施多斯对医护人员给予超高评价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以首善标准、国际风范为冬奥撑起一方舞台。冬奥医疗保障工作中,也有许多有着丰富经验、同时参加“双奥”的北大医者。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的专家胡跃林教授曾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4年亚洲杯足球比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多项国内国际比赛的医疗服务工作。被称为“胡一刀”的他将踝关节技术广泛用于运动员的治疗,助力马龙、张继科、刘国正、叶诗文、李娜、郑洁、赵宏博等数十名高水平运动员重返赛场,再夺世界冠军。

这次北京冬奥会,胡跃林被选派为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医疗官。延庆冬奥村诊所的配备远超一级医院,拥有18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和1个药房,配备DR方舱、核磁方舱和移动CT车的综合诊所。

胡跃林在延庆冬奥村内

同样作为“双奥”志愿者的还有党育。从2008年到2022年,双奥之间,他也猛然感慨国家的迅速发展。现在,运动员还没到中国,就能通过大数据掌握动线和基本情况,因此很多工作都可以做在前面。2019年,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体设置的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建立了创伤急救的中国标准,相关的工作在冬奥会上也有所体现。此外,直升机和互联网技术等,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治的效率和成功率。

“我们无法赢得闪闪发光的金牌,但我们可以让需要帮助的人,永远记住一个强大而友善的中国。”这是所有参与冬奥相关医疗保障工作的北大医学人的心声。这也是中国向世界张开的富有底气的怀抱。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视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原标题:《“中国医生,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