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产品推荐  /  【深度解读】2023国际攀联世界杯难度赛决赛选手和线路分析

【深度解读】2023国际攀联世界杯难度赛决赛选手和线路分析

特色产品推荐 7732

男子决赛选手分析

年仅16岁的日本选手安乐宙斗(SORATO)出道即巅峰,位列赛季难度积分榜首,6站世界杯4次站上领奖台,夺得3枚金牌。

而老将也不减风采,30岁的德国选手亚历山大·梅格斯(Alexander Megos),32岁的奥地利选手雅各布·舒伯特(Jakob Schubert,获维拉尔站金牌),加上捷克选手亚当·安德鲁(Adam Ondra,30岁),3名年龄30+选手共获得5枚奖牌。

18岁的托比·罗伯茨(Toby Roberts)本赛季获得一次金牌两次第4名,实力也不容小觑;萨沙莱曼(Sascha Lehmann)、小俣史温(Shion Omata)、吉田佐藤(Satone Yoshida)、杰西·格鲁伯(Jesse Grupper)、山姆·阿弗祖(Sam Avezou)、埃尔伯特(Alberto Ginés López)、亚当·安德鲁(Adam Ondra)等人本赛季各获得一枚奖牌。

从年龄和身高结构看,男子选手进入决赛的平均年龄为22.6岁,最大年龄为32岁,最小16岁;平均身高为173.6cm,最高186cm,最低162cm。

整体上,男子选手占绝对优势的依然是日本,并且较以往群雄逐鹿的情况出现了变化,16岁的安乐宙斗一人就占了日本男子难度半壁江山奖牌,统治性的获得3枚金牌。

女子决赛选手分析

女子决赛圈选手中,斯洛文尼亚选手、“大魔王”亚妮娅(Janja Garnbret)参加3站比赛获得3次冠军;日本选手森秋彩(Ai Mori)参加3站获得1金2银;奥地利选手杰西卡(Jessica Pilz)参加了5站,分别获得第2名、第2名、第3名、第4名、第11名,排2023国际攀联(IFSC)世界杯攀岩赛女子难度赛积分榜首,获年度总冠军;斯洛文尼亚选手维塔(Vita Lukan)除中国吴江站没来外,其他5站“全勤”并获得金牌、铜牌各一枚;35岁的韩国选手金佳英(Jain Kim)产后重回巅峰,夺得法国霞慕尼站金牌。

决赛圈女子选手平均年龄23.1岁,平均身高159.8cm,身高较矮的森秋彩(154cm)、古井菜月(152cm)、金佳英(152cm)与身高较高的埃莱娜(165cm)、亚妮娅(164cm)、杰西卡(164cm)、维塔(164cm)在难度项目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女子选手的个人垄断地位非常明显:斯洛文尼亚选手除了亚妮娅获得3枚金牌,维塔也获得了1金1铜;日本选手森秋彩在比赛中也是非金即银;奥地利选手杰西卡同样是奖牌榜常客,这3位选手也在2023年国际攀联(IFSC)攀岩世界锦标赛提前锁定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资格。

半决赛、决赛线路分析

世界杯线路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线路,无论在难度(成绩区分)、动作设计(观赏性)、美学(搭配)还是其他创意上都是对世界攀岩线路设计、制定的引领。本文选取了6站比赛半决赛和决赛的线路,以定线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希望从中发现规律,提升自身定线水平,也请同行指正错误,多多交流。另外,由于技术和信息获取的限制,部分线路图资料缺失,请各位海涵。

在收集6站世界杯难度线路中的关键消耗动作和亮眼动作的过程中,我发现:

世界杯比赛中预赛线路由于场地限制及线路组别设置原因,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面积小、横向跨度小的狭窄区域,半决赛和决赛却横跨半个岩壁。半决赛与决赛是最关键的比赛轮次,其排名对积分有直接影响,选取其作为分析对象具有很强代表性,下面是各站比赛的线路图。

01

第一站: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站

02

第二站:瑞士维拉尔站

03

第三站:法国霞慕尼站

04

第四站:法国布里昂松站

05

第五站:斯洛文尼亚科佩尔站

06

第六站:中国吴江站

线路共性特点

从线路图与标记中可以发现,世界杯比赛线路有很多共性特点:

1.线路弯曲,走向呈现大量转折的“S”或“之”字型。

与大部分商业岩馆线路不同的是,世界杯线路的“S”型走向十分明显,横向移动动作十分丰富。从我统计的数据看,半决赛和决赛线路中,女子平均每条线路有5个左右身体横向的动作,男子平均有6.5个;在因斯布鲁克、霞慕尼半决赛中男子线路多达10个以上身体横向动作。

一方面横向的动作是为了对运动员进行体能的消耗;另一方面线路要满足这些消耗,势必就会利用更多的动作对原本15米左右高度的线路进行横向的拉长。

2、新造型岩点层出不穷,第一时间应用于世界杯赛场。

对新造型的使用,想必大家对透明岩点和迷彩岩点有强烈印象:当运动员对造型、岩点没有感知的时候,定线员就完成了一次迷惑,提升了线路识别的难度。

用不同的新造型进行拼接3D组合的时候,大大增加了线路解读的难度,毕竟抓哪里、踩哪里、摩擦力大小都没数。并且定线常采用系列岩点,每个小段的线路多采用一个系列的岩点。一方面系列岩点对线路构思有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系列岩点提升线路的美感。

这给我们的启示不光是买新岩点,也希望我们的岩点制作和设计师们多多自主创作研发、生产出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高质量造型、岩点。

3、小—大—小的岩壁角度。

每站世界杯线路的岩壁都是遵循着这个整体规律:一开始小部分的安全高度角度较小,中间大部分角度倾斜度变大,最后角度又回归变小。绝大部分世界杯岩壁投影落在地面会向外10—12米左右。

4、线路中存在的阶段划分逐渐清晰。

第一阶段:世界杯线路前三把快挂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考察,多次出现极不稳定的动作设计,类似攀石中平衡线重心的左右变换、大幅度的简单动态动作起步、坡面点的控制等。总之,选手在第一阶段过得不会太轻松。

第一、第二阶段过渡:也就是小角度转大角度的区域,常设置一个较小的动态动作(因斯布鲁克站女子半决赛,维拉尔站女子半决赛、男子决赛,霞慕尼站男子半决赛,科佩尔站女子半决赛、男女子决赛,布里昂松站男子半决赛、男女子决赛),3/4的线路具有这个特点。

第二阶段:是超级大角度,线路的“S”形弯也主要是在这个角度进行,会出现大量的身体横向动作。第二阶段内还能找出几个线路相似特点:

①出现1—2个复杂动作。这里是读线难点和一个消耗峰值,稍微处理不好就会掉,出现的位置常常在屋檐下方。在这里有一个安全原因,当做错动作或力竭时冲坠更安全。而这段动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动作清晰但难做,常常没有脚点;一类是动作复杂但不易掉,导致运动员体能在这一阶段过度消耗。当然,复杂动作也是线路中的一大观赏点,往往像悬疑片一样触发观众好奇心。

②出现1个动态/协调动作。如科佩尔站男子决赛中的摆荡出去起跳、吴江站女子决赛出屋檐的跳、霞慕尼站翻屋檐的一个大动态等。所以运动员必须具备先锋攀登时跳跃的心理与能力。

③出现连串的大跨度横向动作或横(或朝外)向移动动作(Big Moves)。身体横向和横向摆动的动作在大仰角会增加上肢的消耗,同时脱脚和横向的动作往往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具有很高观赏性,提升了线路看点。

第三阶段:是角度变小的最后冲刺,包括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动作过渡。本赛季世界杯线路第三阶段多采用小点结合能力坡面点,同样动作有许多位移,并非直上。在结束时多采用动态动作。

5、线路攀爬时间紧凑,持续消耗难以停留。

整体上世界杯线路趋向于支点变多、线路变长,半决赛和决赛48个标记点及以上的线路有13条,赛季占比一半以上。

另外,本赛季世界杯赛场半决赛和决赛未完成的线路也很多(共13条),虽然并非线路未完成的比赛就不精彩,但从中我们也能学到一些经验。

选手成绩并列较多的有:

因斯布鲁克站男子决赛,42号点其实并不尖锐,但问题在于脚点的设置,部分运动员未能想清楚先挂左脚出手,导致抓住竖直方向的42号点失去平衡脱落。

科佩尔站女子半决赛,在第二阶段后半段紫色部分是大部分选手脱落的区域,可能难点极其不稳定或过于尖锐,定线员们也会高估运动员的实力,幸好决赛顺利区分了成绩。另外有两个横向钩脚连出右手的动作被破解。

值得关注的是攀石动作在难度线路上的使用似乎成为一种潮流,动态/协调在线路上随处可见,平衡转身动作(2023世锦赛),不用脚或脚点很差的上肢动作等。

小 结

本年度世界杯难度赛十分精彩,高潮迭起、新人辈出、想法不断。同时,时隔4年之后,世界杯再次在中国举办。期待在明年新赛季的世界杯上,能看到更多的中国攀岩运动员。

黄华杰

作者简介

一级攀岩定线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定线经历:2022年湖北省青少年攀岩锦标赛难度主定线员、广西第五届运动会攀岩项目主定线员、2022—2023国少队冬训营定线组长。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热线:01067154355

投稿邮箱:

shanyecma@qq.com

往期精彩回顾

科学登山健身指导 | 长假户外出行前,这样准备更有效

【特稿】吴江攀岩世界杯,归来仍是“少年”

“绳索芭蕾”荣耀金子山—— 2023年全国扁带公开赛成功举办

在看点这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